在近日举行的一场全国击剑锦标赛现场,中国女子花剑队主教练雷声接受了本报专访,谈到队伍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时,他语气坚定地指出:“当前中国女子花剑正处在新老交替的关键阶段,年轻队员必须学会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快速成长,这是她们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。”这番话不仅点出了现阶段队伍建设的核心课题,也折射出中国击剑在后奥运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转变。
回顾中国女子花剑的发展历程,可谓荣誉与挑战并存,早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,雷声本人夺得男子花剑个人金牌,创造了中国击剑的历史,而女子花剑虽然也曾涌现出多位优秀选手,但整体实力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差距,随着一批老将逐渐淡出赛场,如何加速年轻运动员的成长进程,成为摆在教练组面前最紧迫的任务。
“现在的国际击剑竞争环境比十年前残酷得多。”雷声分析道,“欧洲选手的训练体系更加科学,比赛频率更高,年轻选手在大赛中获得的锻炼机会更多,相比之下,我们的年轻队员缺乏高水平对抗的经验,这在关键时刻往往会成为致命弱点。”
确实,近年来中国女子花剑在国际赛事中的表现起伏较大,2023赛季,中国女花团体世界排名徘徊在第六至第八位,个人最好排名仅列第十一位,在不久前结束的世锦赛上,中国队在八强战中不敌意大利,暴露出年轻选手在关键分处理、战术变化和心理抗压能力方面的不足。
“这些失败不是坏事,”雷声说,“相反,它们是最好的清醒剂,现在队内已经形成了共识——必须让年轻队员经历更多真刀真枪的较量,在实战中磨砺技术、积累经验。”
为此,中国击剑协会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,首先是在赛制上与国际全面接轨,增加了国内比赛的频率和强度,模仿国际大赛的赛制和裁判尺度。“我们要求年轻队员每个月的实战比赛量必须达到国际水平,”雷声介绍道,“只有通过高密度、高强度的比赛,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比赛型选手。”
在训练方法上大胆创新,教练组引入了数据分析和视频复盘系统,对每个队员的技术特点进行精细化研究,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,同时加强了体能和心理训练的比重,聘请了专业的运动心理师常年跟队。
“现代击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比拼,”雷声强调,“它是技术、体能、心理和战术的综合较量,年轻队员必须全面发展的同时,还要形成自己的技术特长,我们鼓励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剑路风格,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模仿。”
队内竞争机制的建立是另一个重要变革,据了解,现在国家队的席位不再固定,而是根据每月比赛成绩动态调整。“每个队员都必须时刻保持竞争状态,”雷声说,“没有人能躺在过去的成绩上吃老饭,这种压力虽然残酷,但却是成长的催化剂。”
今年21岁的李梦是目前队中最被看好的新星之一,她在去年世界杯分站赛上曾击败过世界排名第三的法国名将,谈到队内竞争环境,她表示:“刚开始确实感到压力很大,每个月都要为保住国家队席位而战,但正是这种压力逼着我不断进步,现在反而习惯了这种节奏,如果哪天没有竞争了,倒会觉得不适应。”
除了内部竞争,增加国际比赛经验也是关键一环,2023年,中国女花年轻队员参加国际赛事的数量比2022年增加了50%以上。“我们不惜代价让年轻队员走出去,”雷声说,“哪怕成绩暂时不理想,交学费是值得的,只有亲身感受过国际大赛的气氛,与顶尖选手真剑对决过,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世界水平的击剑。”
这种培养模式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,在刚刚结束的亚洲击剑锦标赛上,中国女花团体决赛战胜老对手韩国队夺冠,三名主力队员平均年龄仅22岁,个人赛中,19岁小将王薇一路闯关夺得银牌,创造了个人国际赛事最好成绩。
“这些年轻人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,”雷声欣慰地说,“但我们要保持清醒,亚洲水平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差距,这些成绩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节点。”
面对即将到来的巴黎奥运会,雷声保持了谨慎态度:“奥运会是最高舞台,对年轻队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,我们不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,重要的是让她们积累大赛经验,为2028年奥运会做准备,中国女子花剑的复兴需要时间,我们需要耐心。”
中国击剑协会主席王海滨对此表示认同:“人才培养有其客观规律,不能拔苗助长,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怕失败而不敢让年轻人挑大梁,雷声指导提出的在残酷竞争中快速成长的思路,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,协会将全力支持。”
体育产业专家张教授分析认为:“中国击剑正在从过去的‘重点培养’模式向‘整体提升’模式转变,通过建立更加开放的竞争环境,让更多年轻选手脱颖而出,这种模式更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趋势。”
随着巴黎奥运周期的临近,中国女子花剑的年轻队员们正在加紧备战,每天清晨,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,国家击剑馆里早已剑声铿锵,这些年轻的面庞上既有疲惫,更有坚定,她们知道,通往世界顶端的道路充满荆棘,但唯有经历最残酷的竞争,才能绽放最绚丽的剑花。
正如雷声所说:“击剑是一场与自己较量的运动,每个年轻队员都要学会在压力中成长,在失败中奋起,我相信,只要保持现在的势头,中国女子花剑的未来值得期待。”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