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报讯)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,北京市的青少年体育培训活动正有序恢复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,协会正积极推动青少年击剑运动的复苏,核心目标是“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”,在安全、科学的前提下,重拾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与激情。
回归:安全与快乐并重
“经历了长时间的线上教学和居家隔离,孩子们迫切需要回到真实的训练环境中,感受剑道上的汗水与互动。”王钰开门见山地指出,击剑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,更是培养青少年专注力、礼仪感和抗挫折能力的重要载体,协会高度重视复训工作,严格按照北京市体育局的相关指引,制定了详尽的防疫与训练方案,确保场馆消毒、人员限流、健康监测等措施落实到位。
王钰强调,复训初期的重点并非高强度竞技,而是“心理与体能的平稳过渡”。“许多孩子长时间缺乏系统训练,身体机能和肌肉记忆需要重新激活,我们鼓励教练员以游戏化、趣味性的方式设计课程,降低技术难度,提升参与感,让孩子们先‘玩’起来,再‘练’起来。”她介绍,协会近期组织了多场针对教练员的专题培训,重点研讨如何在后疫情时代调整教学策略,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运动体验。
价值:超越胜负的成长
在谈及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独特价值时,王钰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“击剑被誉为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它不仅是体能的较量,更是智慧与意志的博弈,孩子们在剑道上学会的,是如何面对压力,如何尊重对手,如何在电光火石间做出决策——这些品质将受益终身。”

她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:一位名叫李明的少年,性格内向且缺乏自信,在接触击剑后,通过一次次实战的磨练和教练的鼓励,逐渐变得开朗、坚韧。“去年市级比赛,他在关键一剑中失利,当时哭了很久,但赛后,他主动分析录像,查找不足,今年复训后第一个回到馆里加练,他告诉我,‘王老师,我不怕输,我享受在剑道上思考的感觉。’这种成长,远比一枚奖牌更珍贵。”
王钰认为,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“唯成绩论”倾向,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少年体育的本质。“我们鼓励竞争,但反对异化的功利主义,击剑协会希望通过科学的引导,让家长和社会认识到,体育的核心是教育,是让孩子在运动中找到快乐、建立自信、学会坚持,重回剑道,首先是为了找回那份纯粹的乐趣。”
创新:线上线下融合赋能
疫情期间,线上教学成为维系训练的重要手段,王钰坦言,这既是挑战,也是机遇。“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线上课程,包括理论讲解、体能训练、技术分析等,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,有些孩子通过反复观看视频,技术细节反而理解得更透彻。”
复训后,协会并未放弃线上平台,而是探索“线上线下相结合”的新模式。“我们利用视频分析软件,为学员提供个性化的技术反馈;通过微信群组,保持教练、学员、家长之间的实时沟通;定期举办线上理论讲座,普及击剑文化历史。”王钰表示,这种融合模式不仅提升了训练效率,也拓宽了击剑教育的边界,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项运动。
展望:构建健康生态圈
面向未来,北京市击剑协会有一系列长远规划,王钰透露,协会将联合教育部门、社会俱乐部等多方力量,推动击剑进校园、进社区,降低参与门槛。“我们计划在年底前,举办多场面向青少年的体验营和分级赛,以赛促练,激发兴趣,严格规范教练员资质和俱乐部运营标准,确保行业健康发展。”

对于即将到来的赛季,王钰持乐观而谨慎的态度。“我们会根据疫情防控要求,适时调整赛事规模与形式,可能采取分区域、多站点的方式举办,重要的是,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、交流学习的平台,让他们在安全的竞争中收获成长与友谊。”
采访最后,王钰再次重申了她的理念:“剑道之上,胜负之外,更重要的是每个孩子脸上绽放的笑容,当他们重新穿上防护服,手持长剑,向对手致意时,那种专注与喜悦,正是体育回归本真的最好诠释,让我们共同努力,守护这份快乐,让击剑运动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。”







发表评论